點擊次數:更新時間:2018-10-30 09:10:22【打印】
![]()
兩年的努力,帶來了鄉村“蝶變” (《寧波晚報》 2018年10月08日 第5版) 記者 孔玲
寧海胡陳鄉曾經是寧??h經濟最薄弱的鄉鎮。而今,有著18個行政村的胡陳鄉因為垃圾分類工作走在前列,“蝶變”成浙江省最美衛生鄉鎮、中國生態魅力之鄉。 近日,記者來到胡陳鄉梅山村,零距離感受了這個小山村的蝶變。 智能垃圾分類,成為梅山村的獨特風景 雨過天晴,空氣清新,一走進胡陳鄉梅山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矗立在村口的四五塊大型垃圾分類宣傳牌。沿著一塵不染的柏油路,家家戶戶門前那郁郁蔥蔥的綠植,和一只只端放在門口的藍白相間的垃圾分類桶,讓記者眼前一亮。 “收垃圾了!收垃圾了!”下午4時許,隨著一聲聲由遠而近的叫喚聲,梅山村垃圾收集員金華飛像往常一樣,騎著垃圾清運車開始了垃圾收集工作。不過,與一般垃圾車不同的是,金華飛的垃圾車是帶智能掃描功能的。 “你看,只要把垃圾桶背后的智能芯片往采集器前一靠,就能自動顯示戶主信息、垃圾質量等數據了。”收集好梅山村29號村民家的垃圾之后,金華飛指著智能分類垃圾收運數據采集器告訴記者,如果村民的垃圾分類投放不達標,自己立馬就能知道。 “在我們村里,就連3歲的小孩子都知道垃圾是要分類的。”74歲的村民蔣大銀告訴記者說,垃圾分類推廣以來,梅山村的環境早已大變樣,“以前村民們經常隨意丟棄垃圾,現在大家不僅養成了垃圾分類習慣,看到村里環境越來越美,誰也不忍心亂扔垃圾了。” 在城市,實施的是四級垃圾分類,但在農村,經常存在有害垃圾量少滯留時間長、可回收垃圾被村民自行處理的情況。胡陳鄉黨委書記張微燕表示,根據農村實際,胡陳鄉把垃圾收集改為餐廚和生活垃圾兩類,收到了良好效果。 推進垃圾分類,基層黨員帶頭攻堅克難 說起垃圾分類推行兩年來的甘苦,梅山村老黨員葉婉芳感觸最深。“我是包片黨員,大多數村民的思想工作都是我做的。”葉婉芳介紹說,梅山村垃圾分類工作從2016年就開始了,一開始實行村民分類,村民定點投放,但分類效果卻不明顯,經常分錯。此后黨員們主動加壓,從2017年9月開始挨家挨戶宣傳“垃圾智分類”:先由村民分類,再由分揀員上門收集,徹底解決了垃圾投放最后一米的“跑冒滴漏”問題。 梅山村有位70歲的獨居殘疾老人,一開始生活和餐廚垃圾不分,垃圾桶一天不洗就會又臟又臭。記得第一次幫老人清洗垃圾桶時,葉婉芳心里難過得晚飯都沒吃下??傻诙?,等葉婉芳送去干凈的垃圾桶之后,老人不好意思地問道,這么臟的活你也干?葉婉芳趁機宣傳起垃圾分類知識來。經過多次講解,老人終于學會了把生活垃圾和餐廚垃圾按標準分類。 “從反對到支持,村民的思想也在發生著變化。”葉婉芳說,村民黃阿婆80多歲了,平時習慣早睡早起。有時看到垃圾收集員還沒上門,又擔心村里的狗會亂翻垃圾桶,黃阿婆就把垃圾桶拎到院子里等著,直到垃圾被收走才放心。 在胡陳鄉工作了16年的葉國偉是胡陳鄉環境整治辦負責人,說起垃圾分類在村里的推行情況,也是如數家珍:“主要推行兩大模式:一是智能分類,云處理,源處理,循環利用。二是‘以桶換桶’,直接把裝著垃圾的桶換成干凈的空桶,讓垃圾不落地。” 推行激勵政策 讓人人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就是要實行長效管理機制。”胡陳鄉負責垃圾分類的分管領導副鄉級調研員婁宗明介紹說,形成網格化管理的長效機制,關鍵在于所有黨員實施了各負其責的包干制。此外,鄉里還專門建立激勵機制,推進垃圾分類的開展。 婁宗明介紹說,每個人的垃圾分類積分根據垃圾收運數據采集器的日常達標程度得出,10分為最高,達到10分的個人可憑積分兌換日用品;達到8分的個人待下月累計獎勵;得到最差6分的個人,要為敬老院的老人開展義務勞動。第一次參加義務勞動的村民還不以為然,可等到第二次再去,臉上就掛不住了。 “從一開始積分兌日用品無人問津,到如今獎勵物品不夠發放,激勵機制實效顯然?,F在家家戶戶都做得很好,實物獎勵都分不起了。”張微燕笑言,鎮里也有獎勵機制,村集體最高可獎勵20000元,最少的也有3000元,但對做得比較差的村就是一票否決。此外,胡陳鄉還把垃圾分類成效與涉農資金項目進行掛鉤,目的就是要讓每個黨員都要擔當起這份責任。 記者了解到,胡陳鄉共有852名黨員,其中農村黨員有669名。除了負責分戶到任、培訓指導等宣教工作外,每戶村民家門口都有黨員名字上墻。垃圾分類做不好的,黨員首當其沖必須“攻堅”。 張微燕說,深入貫徹“六爭攻堅”,帶給胡陳鄉的不僅是環境改變,還帶動了投資、旅游、農宿等行業的發展。鄉村環境變美了,淳樸民風也成為風向標。如今來胡陳鄉的游客,可以隨意出入每家農戶觀光。今年1至8月,已接待游客45萬人次,桃花節期間游客最高突破10萬人次。 |